专家提醒:老年人 “用药安全” 是大事
药品能够解除病痛,挽救人的生命,但不合理的用药方式却能悄然带来新的疾病。日前,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(华西)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董碧蓉表示,随着人体各脏器功能逐渐老化,老年患者在服药后,药物吸收、代谢和排泄过程往往与年轻人有着本质的不同,如果不加以“区别对待”,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,让病情“雪上加霜”。
用药牢记“少”和“低”两个关键字
由于一些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的现象,就简单认为需要多种药物进行‘补充治疗’,同时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的情况很常见。这中间可能存在不合理的用药甚至滥用药物现象,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”董碧蓉提醒,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角度考量,老年患者用药要牢记“少”和“低”两个关键字。
针对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老人,用药要坚持“少而精”的原则,一般控制在5种药物以内,并减少合并使用类型、作用及不良反应相似药物;还需定期就医对自身病情进行评估,明确最需药物治疗的疾病。
另外,还要采取小剂量、缓增量的方式用药,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,一般用药为成人剂量的3/4。也应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肾脏排泄功能,合理调整药品至最佳剂量。
全面知晓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
食物、酒精、中药及膳食补充剂均有可能会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,药物间及自身某种疾病也会影响用药效果。为避免产生上述隐患,老年人在就诊和服药期间,要仔细阅读非处方药说明书和留意医生或药师对处方药的特别指导。在找不同科室医生就诊时,要主动向医生告知既往用药史,并向药师咨询所服药品相互作用或者不良反应。
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,也是老年人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。对于长期服药和经常服药的老年患者,应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药物管理,追求最为简单的服药方法,以达到药物合理分类,避免重复用药的目的。同时,还需定期请医生或药师审核自身用药情况,及时发现需停用或者补充药物。
把握用药最佳时间,发挥最大疗效
不同的药物,均有各自最佳吸收和作用时间,按规律给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如洋地黄和胰岛素在凌晨4至6点给药,其效果最为显著,而皮质激素在上午6至8点给药,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。同时,在服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铁剂、抗生素、抗肿瘤药物时,饭后服用可以减轻胃肠不适。健胃药、抗酸药、胃肠解痉止痛药、降糖药、利胆药等,则要在饭前服用才能收到良好疗效。
由于抗心律失常药、抗高血压药、利尿药、抗凝药、抗精神病药和催眠药,其治疗剂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,往往处于一个微妙的“临界点”。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记忆力差的老年人,药量控制稍有不慎极容易发生潜在危险。所以,患者家属要特别关注这类老年人的用药情况,防止漏服和重服现象的发生,替他们把好日常药物服用关。